查看原文
其他

【AT三问】杨明:把建筑师对职业的真实认知传递下去

36万粉丝点击关注 AT建筑技艺
2024-09-07

【AT导读】不只是行业巨变,一场始料不及的疫情让整个世界都改变了,其持续之久、影响之大超出所有人的想象,也波及到每一个人,建筑师也不例外,也让每个建筑师开始思考自己的过去和未来。建筑技艺杂志特开辟“AT三问”访谈栏目,追踪当代建筑师应对当下变化的所为、所想。



AT建筑师灵魂三问
本期受访人

杨明,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Q1:这几年在忙什么?


在忙什么?这可能是最难回答的一个问题。

作为一名一线建筑师,每天不停地开会、出差,间或受邀讲座、教学,周旋于各色人物之间,时时体会着“三人行,必有吾师”的喜悦和焦虑。虽然日常的职业工作就是设计房子,但感觉真正能伏案设计的时间是相当有限的……

说到设计,总是和团队工作相关。2019年底,公司里成立了以个人名义带教的总建筑师团队,虽然背上了产值包袱,但设计项目的选择和创作过程相较以前明显变得更为谨慎了。人到知天命之年,感觉能帮助年轻设计师成长成熟,比竣工几座房子更有意义尤其是希望自己能身体力行地把建筑师对职业的真实认知传递下去。

我们团队的创作专长主要聚焦于既有建筑改造利用和文化场馆,侧重在基于“用”的空间表达和“因应性”设计策略,也会做一些办公和城市设计项目。其中既有建筑改造利用的实践是从2010年上海世博会建设周期开始的,最近几年先后完成了济南CBD文化服务中心(济钢二钢车间改造)、上海宋城·世博演艺大舞台(上钢特钢车间改造)和虹桥机场文化中心大礼堂的修复。在这类需要与历史纠缠的项目设计中,深感梳理和保持清晰的历史观至为重要。在国人普遍重物相而轻史貌的价值评价习惯里,如何尽可能多元、真实地传承历史信息,往往成为项目中最难成功的挑战。

▲济南CBD文化服务中心 ©吴清山

上海宋城•世博演艺大舞台 ©刘文毅

虹桥机场文化中心大礼堂 ©刘文毅

▲长春拖拉机厂更新改造城市设计 ©刘文毅

至于文化场馆建筑,一直都是最能吸引建筑师参与的类型,但能不能最终获得这类项目的设计合同在当下是个玄学问题我们团队很看重参与,坚持可外失不可自败的标准,喜欢借助这类项目的包容性内涵和可塑性空间来激发设计人员的创作潜力去年在上海竣工了第十届中国花博会世纪馆,今年有海南的南繁博物馆进入施工图阶段,而六年前与CAAU联合中标的深圳宝安公共文化艺术中心则还在顽强地进行地下作业,持久战步调拿捏得死死的

▲上海嘉北郊野公园西游客中心 ©刘文毅

2020上海崇明花博会世纪馆 ©刘文毅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南繁博物馆

▲宝安公共文化艺术中心(联合设计CAAU)

总的来说,这几年的建筑行业虽然相当内卷,但工程项目还是遍地开花。“忙”成了一种职业标尺,检验着大家被卷入市场的程度它并不反映建筑师的社会历史价值,却被量化成建筑师个人日常价值的基数。至于是否健康可持续,那就不可说了



Q2:最近有哪些思考?


两年多前武汉新冠疫情爆发的时候也曾有过一个短时期的居家办公,那时感觉安定又清静,可以待在家里从画草图开始,一点点推敲像黄浦区潜艇博物馆那样的小竞赛方案。今年就不一样了,上海的疫情变幻让人时常陷入烦躁很难进行持续的深度思考更多时候,大脑受到各种日常见闻信息的纷杂刺激,会进行快速解题式的瞎琢磨。说两件这些天封控在家和建筑师有关的事吧。

看到有建筑师收集上海各小区新冠感染家庭居住位置而开始总结住宅通风设计的种种,不禁暗想:建筑师为什么会喜欢把自己装扮成科学家呢?以“预设立意+适配选型“的设计套路在书房里进行类似抗原快筛的表象推导,再以未完待续的方式快速发布出去抢占住所谓的技术先机。这些认真而又古怪的旁门修行出现在职业建筑师领域里,不知是由疑心病越来越重的规范导则所引起的保护性应激反应,还是因为学习了大学里要求设计课老师追求SCI论文数量的热点排名逻辑呢?

看到包包大牌LV在萨尔克生物研究所做的2023春季女装秀,不禁暗想:可惜隔行如隔山,好空间未得好使用。LV的女装总监Nicolas Ghesquière自称从Louis Kahn处获得了不少灵感,但是他似乎驾驭不了这块场地独特的空间强制性。沿用传统的出场走台方式让轴线、天色、模特这三个动静不同的视觉重心转换间缺少了内在联系,时尚与经典有些貌合神离。试想一下,如果让静态的观众顺着轴线单向而坐,前景是随时间渐变的天色,而模特从两边房子垂直轴线左右穿插进出,视觉画面中的场所感是不是会有些改善呢?



Q3:上一次建筑考察是啥时候?(含海内外)


最近一次出国考察是在2019年的国庆假期,和一群立志走完玄奘取经之路的旅友搭伙,体验了一段西出国门的求法之路。我们从吐尔尕特口岸车行出境,游历了吉尔吉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三个中亚国家,一路经过唐称“大清池”的伊塞克湖、比什凯克、安集延、塔什干、金桃的故乡——撒马尔罕、布哈拉和西瓦,还专程去到《大唐西域记》中记录的呾蜜国——铁尔梅兹参观了法约兹帖帕(Fayoztepa)的贵霜早期佛寺遗址,想象着和1400年前的玄奘法师同瞻佛光。

▲吐尔尕特口岸界碑+碎叶古城遗址 ©杨明

▲塔吉克山地牧羊人+伊塞克湖 ©杨明

这半个月穿行在丝路中心、亚洲腹地,歌舞采风,茶饮聚论,精彩很多,感受也很多。印象挺深的有两件事:一件是每天都能碰到盛装结婚的年轻人,简直以为是到了中亚特定的结婚季;另一件是在碎叶古城遗址,一行人感叹着盛唐的辽阔和文化杂融,不禁放歌李太白的《关山月》,瞬间时空交错,情感穿越的强烈冲击让人不禁汗毛竖起,热泪盈眶……

▲撒马尔罕的结婚情侣+雷吉斯坦广场 ©杨明

▲沙赫里萨布兹古城的游人+法约兹帖帕佛寺遗址 ©杨明

▲布拉哈的餐厅琴师+希瓦古城 ©杨明


Q4 自选附加题:如果不做建筑师,您会想做啥?

看到魏星主编在建筑师群里挖坑:“如果不当建筑师,你们想嘎哈?”,不禁暗想:嘎哈没想过,但不想再当职业建筑师是肯定的为什么不?因为身心体验都变差了说起来目前建筑业的民间设计水准似乎在不断地拓展和提高,但是行业管理的精神思维却在日益地傲慢和钝化时移世易,当建筑师需要带镣起舞,创作的自由意志和职业坚持被行业管理定位成需要预设防范的技术投机嫌疑时,难道还不足以让一名成熟的建筑师心生“金盆洗手”之念么?

也许又是因为"忙",这样的念头近两年出现得频率挺高。不过,每当看到周围青春洋溢的年轻建筑师在为设计而争论,又忍不住想:再等等吧,也许这个行业某一天又会自己变好起来……期待这一天能早日到来。


作者简介

杨明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杨明建筑研究室主持人,教授级高级建筑师。1995年硕士毕业于同济大学。在近三十年的设计实践过程中,关注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共生以及建成场所的长久使用品质。

目前担任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行为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改造和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建筑学会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学术部副主任、 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历史保护(传统)建筑设计分会专家委员、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标识评审专家 、东南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博士/硕士企业导师。


除特殊标注外,文中所有图片及视频均由作者提供

编辑 / 排版:葛楠

校核:王文慧


-END-

欢迎更多建筑师参与回答

“AT建筑师灵魂三问”

投稿邮箱:ATtougao@qq.com

(注明主题:AT三问)

36万粉丝点击关注↓

感谢看到最后,喜欢的话,点击文末右下角【在看、点赞、分享】您的支持对我们重要

/ 《建筑技艺》近期活动  /


/ 《建筑技艺》精彩课程回放  /


_


_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AT建筑技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